top of page
作家相片YJ.WU

漫威電影宇宙又來啦!這次談「品牌產品組合」!

已更新:2018年8月13日


你曾經想過,為什麼漫威要推出「黑豹」這一類涵蓋濃厚文化意涵的電影,一方面也推出像「蟻人」這樣闔家觀賞的電影類型。同時,又推出看似跟MCU有關聯,其實不太相關的電視影集嗎?

好久沒有從MCU (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)來看看品牌了。


上一篇我們從MCU、DCEU兩者的發展,提出品牌之間的競爭存在一個很重要的概念-「品牌競爭中,你可以從落後的位置追趕,或是你可以試著改變規則」。而從DC去年宣布將暫時停止發展電影宇宙的計畫,也看出DC的確想走出一條不同於漫威的做法。



我們今天不談品牌競爭,我們想從發展得比較完整的MCU來跟大家介紹「品牌產品組合(Product Portfolio Strategy)」的概念。


你曾經想過,為什麼漫威要推出「黑豹」這一類涵蓋濃厚文化意涵的電影,一方面也推出像「蟻人」這樣闔家觀賞的電影類型。同時,又推出看似跟MCU有關聯,其實不太相關的電視影集嗎?


其實說穿了,就是希望能最大化的覆蓋相關領域的消費客群,而這也是「品牌產品組合」最核心的原則。


只不過產品組合並不是越多產品越好。每個產品線有各自的功能與角色,不同產品線之間要能做到互相支援的效果。


將市場分成三類:你的核心戰場、主要戰場、邊緣戰場


部分的產品組合觀念,可能從產品的功能性或定價去劃分,比方說,Apple的旗艦款iPhone X,往下有高階款的iPhone 8S,中階款的iPhone 8,以及入門款的iPhone SE。這樣的做法是常見的,透過定價策略來制定產品組合。同時,也是讓入門款的使用者,在下一次換機的時候,可以有機會往上延伸到旗艦款的機種。


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,市場分類,來看產品組合策略,似乎會比較有趣一點,同時,也將「品牌強調差異化」的概念帶進策略中。


在下圖中,我們將市場分為三大類,「寡占市場」、「競爭市場」、「潛在市場」。

我們分別將三個類別定義如下:

  1. 寡佔市場:一個品牌用獨有的特色,所創造出來的專屬市場。

  2. 競爭市場:一個品牌的主要核心業務範圍。這個競爭市場,通常也是競爭最激烈的領域,市場最大,客群就是一般大眾消費者。

  3. 潛在市場:一個品牌的產品可能觸及的領域,存在著潛在的消費群體

一個品牌清楚了自己的這三個市場之後,就可以仔細的去劃分自己旗下的每個產品線分別落在哪個領域,分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、要為品牌提供什麼樣的功能?

 

我們拿MCU目前的作品,針對這三個市場分類,來討論產品組合

MCU的產品組合與三個市場類別

獨立角色電影 - 建立長期、穩定的「主要產品」


為了穩定的盈利,品牌必須要有能持續存在於市場上的「主要產品」,作為主要的盈利項目。

拿MCU來說,主力產品就是每年穩定2~3部的獨立角色電影。這一類的產品以穩定的頻率,曝光在消費者的面前。


每年穩定的2~3部獨立角色電影,確保觀眾每3~4個月都會看到一部MCU的作品,每一部作品假設都能延燒話題一個月,那麼MCU就能確保一整年份的話題。


而這一類的主要產品,就是落在三個市場類型中的「競爭市場」,也就是與對手的主要競爭領域。對於MCU而言,競爭市場就是整個電影產業。「主要產品」會持續地面臨到其他品牌的同類型產品的競爭。例如,除了DC的獨立角色電影之外,其他的強檔電影也都算。


一個品牌的主要產品,必須要能夠維持長期的正向口碑。拿MCU的角色獨立電影來比喻,就是一集要比一集精彩,要讓消費者感覺到品牌是在成長的。


「主要產品」必須要能突顯品牌的「能力」、「實力」,並且能在「競爭市場」中取得足夠的市場份額,為品牌獲利。


漫威影集 - 探索潛在機會的「輔助型產品」


接著談到「輔助型產品」,則是為品牌提供各種附加功能的產品類型。這一類型的產品可以擺在第三種市場類型「潛在市場」,雖然非主要產品,但也要在對手的寡佔市場中瓜分一點消費者的注意力。


拿MCU來比喻,電視影集的領域就是潛在市場。雖然持續的有推出影集作品,但是並不像Netflix或是HBO原創影集的野心這麼大。同時,藉由少量持續的影集作品,讓電視影集領域不至於完全被DC的影集所吞沒。


相較於DC很早就投入電視劇的市場,Marvel很晚才加入。但Marvel似乎沒有要將影集這個產品線上升到「競爭市場」,而是持續讓他以「輔助型產品」的角色待在「潛在市場」。

為什麼這麼說?


我們從Marvel推出的影集角色就可以一窺一二,相較於DC推出的「女超人、閃電俠、綠箭俠、高譚」,Marvel在影集推出的角色幾乎都是Marvel的二線角色,除了「夜魔俠」曾經拍過電影之外,其他角色除非是漫畫迷,不然觀眾幾乎都不從聽過。

MCU的捍衛者聯盟,有多少人清楚誰是誰?圖片來源:http://www.digitalspy.com/

但Marvel將影集作為「輔助型產品」為MCU提供了很多附加的價值。像是將MCU的範圍擴大到電影以外(經常性的在各影集中提到相關的訊息)、介紹新角色(捍衛者聯盟、斗篷與匕首、異人族、離家同盟)、嘗試新類型的呈現(與Fox合作的變種軍團、天賦異稟)。

Fox與Marvel合作的影集「變種軍團」,風格有別於以往。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pixpo.net/

透過影集,Marvel讓更多潛在的消費群眾接觸到MCU的作品、介紹了更多的角色,而且嘗試了更多的可能性。


這就是「輔助型產品」在潛在市場應該為品牌提供的功能。即使消費者不看影集,也不會影響品牌在核心戰場、優勢戰場的表現; 但看了,可以讓更多人了解MCU更多面向的訊息、Marvel更多樣的角色。


輔助型產品為品牌探索更多市場潛力,同時提供品牌更多附加價值

復仇者聯盟 - 引導市場風向的「指標型產品」


最後我們來講講品牌的「指標型產品」怎麼找到專屬的寡佔市場。

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,堪稱是漫威電影宇宙的指標型產品

許多系列電影成功地建立起電影宇宙,像是「星際大戰」、「哈利波特」,也有正處於發展初期的「正義聯盟」、「怪獸宇宙」、「闇黑宇宙」。但是電影宇宙類型的電影,在整個電影產業中還是屬於少數。


然而,即使是成功建立起電影宇宙的品牌,也都無法宣稱電影宇宙就是它們的寡佔市場,原因就出在於,這些品牌沒有像「復仇者聯盟」一樣的「指標型產品」


之所以稱之為「指標型產品」,是因為今天無論是哪個電影公司要涉及到「電影宇宙」的領域,MCU的復仇者聯盟一定會被拿來作為比較的標準值。


同時,復仇者聯盟的後續發展,也會受到比較大程度的關注。因為一舉一動,都可能成為電影宇宙類型電影後續發展方向的判斷指標


指標型產品的功能在於強化一個品牌在特定領域中的「影響力」,並扮演該領域的「風向指標」

對於Marvel而言,如果電影產業是競爭市場,那麼「電影宇宙」就是他們的寡佔市場。而復仇者聯盟就是擺在這個市場中的指標型產品。其他電影公司可以試圖複製電影宇宙的模式,但是無法短時間內創造出像是「復仇者聯盟」的「指標型產品」

星際大戰也是成功的電影宇宙,但卻沒有像「復仇者聯盟」的指標型產品。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starwars.com/

不過也許你/妳發現了,大多數的品牌都沒有這一類的產品。原因在於,倚靠足夠優秀的「主要產品」,一個品牌還是能在競爭市場中領先對手。


另一個原因是,因為「指標型產品」的目的是在於強化品牌在特定領域的「影響力」,雖然替品牌創造了寡佔市場,卻不一定是品牌的主要獲利來源。


從下圖可以看到,「復仇者聯盟」系列電影有賺錢,但Marvel Studio 10年來,不可能只靠目前的三部「復仇者聯盟」電影做為主要盈利的產品類別。


復仇者聯盟透過獨立電影打造成「指標型產品」,但無法作為主要的營收來源

所以到底需不需要「指標型產品」呢?


認清自己目前的市場狀況,調整產品組合策略


如果用三個市場類別去看MCU的產品組合,就會像是下面這樣。


MCU有很明確的寡佔市場,足夠穩定的主要產品支撐在競爭市場遇到的挑戰,同時部署輔助性產品在潛在市場。

MCU的產品組合與三個市場類別

但事實是,大部分的品牌都沒有「復仇者聯盟」這樣的指標型產品。大多數的品牌都用與競爭對手同質性高的產品在競爭市場中較量,而且鮮少在潛在市場上尋找機會


因此,多數品牌的三個市場狀況,比較像是下面這樣,完全沒有寡佔市場。因為競爭市場的餅最大、消費者最多,也就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。


多數的品牌並沒有所謂的寡佔市場,更多是藉由優秀的主要產品在競爭市場中領先對手

既然一個品牌在競爭市場中的表現,才是盈利的主要依據,那麼,需不需要「指標性產品」來找到「寡佔市場」並強化一個品牌在特定領域中的「影響力」,完全端看你的品牌願不願意做這件事。


我們依舊強烈建議,一個品牌應該打造「指標性產品」。指標性產品不單單只會產生影響力和成為風向指標,更可能產生好的口碑延伸到主要產品上。


就像「復仇者聯盟」建立MCU在電影宇宙的影響力,消費者也會相信,MCU後續的角色獨立電影也會是相同的水準。


 

市面上存在著多種產品組合的理論,無論是哪一種,大都不會偏離其核心概念:藉由賦予產品不同任務與功能,提高品牌在市場上的份額。


本文中提到的產品組合概念,當然也不脫離這一個核心概念。不過本文提到的產品組合策略,更加入了「品牌影響力」、「市場風向」和「潛在機會」的想法


Marvel的MCU示範了一個強勁的產品組合可以是什麼樣子。有能夠開創出寡佔市場的指標型產品,有不斷進步而且能盈利的主要產品,也有在潛在市場找尋機會的輔助型產品


多數的品牌都很清楚自己的「主要產品」是什麼,同時也透過不斷的創新、研發,讓「主要產品」能在競爭市場中脫穎而出。


這樣的做法並沒有不對,只是競爭市場很容易變成「紅海」,而品牌為了從「紅海」中脫穎而出的同時,就很容易忽略掉了在「潛在市場」中的機會或是在「寡眾市場」中引領風向的可能。


產品組合策略必須不斷的調整以及修改,找出每個產品最適合的市場類別,然後才能發揮對整體品牌經營最大的功效。


如果要更直接的說這三個產品類別對於品牌的意義,也許可以說:


主要產品幫品牌打「現在」的競爭、
輔助型產品找尋「未來」的機會、
指標型產品匯集品牌「過去」的投資,在市場上建立影響力。

你/妳的品牌,兼顧到品牌的「過去」、「現在」、「未來」了嗎?


 

你/妳對於品牌的產品組合策略有什麼有趣的想法或見解嗎?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!


#品牌產品策略 #漫威電影宇宙 #復仇者聯盟 #ProductPortfolioStrategy #指標型產品 #主要產品 #輔助型產品 #寡佔市場 #競爭市場 #潛在市場 #品牌的過去現在未來 #品牌影響力 #星際大戰


58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