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YJ.WU

品牌 x 企業 (2) -中小企業能夠過「品牌深化」再往上成長嗎?


台灣超過95%的企業都屬於中小企業,不過卻鮮少有企業主認真地引進「品牌化」的概念。從另一個角度來問,透過「品牌化」的概念,能幫助中小企業往上成長嗎?又如果中小企業要引進品牌概念,哪些是應該特別關注的呢?

上回我們從Vero的例子討論品牌對於新創的角色,我們最後提到新創應該「用獲利模式求生存,再用品牌談願景」。那麽中小企業又應該如何看待品牌這件事呢?



在討論品牌能為中小企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之前,我們先來想看看,普遍的中小企業可能遇到什麼樣的問題?


員工高齡化:年輕人不願意或留不住


就我們自己的觀察,以及與朋友的聊天分享中,不難發現,大多數剛畢業或有過幾年的年輕人,大約22~33左右的朋友們,要嘛自己創業,要嘛拼命找機會到大公司磨練。


除了未來職涯發展的考量以外,最大的因素不外乎還是薪資福利條件。年輕人尋找能夠給出好福利的大公司,或是自己創業,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。


其實不單單只是我們自己的觀察,從經濟部最新的中小企業白皮書中也直接指出,目前中小企業的勞動力出現高齡化的現象。


這代表了兩種可能:第一,年輕人從一開始就不願在中小企業工作; 第二,中小企業因為種種因素,留不住年輕人。

年輕的你願意在中小企業工作嗎?中小企業的你吸引的到年輕人嗎?

觀念、經驗、期待的世代差異


既然中小企業的勞動人口已經微微出現高齡化的現象,也就隱約表示,中小企業的就業環境可能不符合年輕人的期待與想像。而我們的上一代的觀念,也不斷的受到挑戰與衝擊。


例如台灣傳統一步一腳印的觀念,在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是否還適用?出生在科技產品高速爆炸年代的年輕一代,會期待在傳統中小企業的生產環境中工作,還是絢麗先進的大企業?


世代差異雖然本來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種類型的企業中,只是在人數不多的中小企業中,就更加顯著了


企業主的個人特質是優勢,也可能是阻力


一樣是經濟部中小企業白皮書中提到,目前台灣中小企業的企業年齡,超過10 年與未滿10年的企業數大約各佔50%的比例。


10年,代表多數的中小企業都還處於企業主創業的「第一代」的階段。這個階段的企業風格,也深深的被企業主的個人特質所影響。


如果把每個中小企業都看作是單一品牌,那麼這階段的中小企業的品牌形象大概就等於企業主的個人形象吧。


只是這樣的特質有好有壞,員工有機會被魅力十足的企業主風格所吸引,同時,也可能因為討厭企業主的特質而拒絕服務。


這樣的中小企業,更像是「個人特質驅動」,而不是「企業價值驅動」。大家是為了一個人做事,而不是為了一個共同的願景、目標努力。

企業如果是由企業主的「個人特質驅動」,那麼企業主交接後,你還願意留下嗎?

那麼中小企業應該如何透過思考「品牌」來讓企業更往上成長呢?


多數人提到品牌,也許直覺會想到視覺設計、企業識別系統、產品包裝設計,等外在品牌元素。


不過其實品牌建立或品牌管理還包含了延伸到內部企業文化、員工認同等「品牌深化」的部分。


我們認為,在著手改善這些外在品牌元素前, 中小企業應該花點時間好好思考「品牌深化」,也就是從企業內部扎根品牌理念。


用認同「企業價值觀」做為不同世代的溝通橋樑


重新找出明確的企業價值,我們認為是中小企業能不能做到「品牌深化」的第一步。


在我們隨機進行的將近100份的抽樣調查中,我們發現大概各半的受訪年輕人,認為公司有明確的企業價值觀,而另一半則不認為。而這些認為公司有明確企業價值觀的受訪者中,也普遍表現出比較高的工作滿意度以及工作文化的認同度。


這樣的結果顯示出,即便中小企業普遍存在不同面向間的世代差異,透過訂立明確的企業價值觀,還是有機會在不同世代之間築起溝通的橋樑。


「企業價值觀」可以看作是我們之前提過的「品牌目的」,一個企業除了盈利之外,你們正在為了什麼更偉大的目標共同努力?就跟一個品牌必須找出它存在的目的是一樣的道理。


而具有明確、有力的企業價值觀,也才有可能吸引具有共同「理念」的人,在薪資福利的考量之外,加入團隊。

除了薪資福利,中小企業用什麼吸引年輕人加入?

至於,為什麼説目前的中小企業應該「重新」找出明確的企業價值觀呢?因為從同樣的隨機調查中,超過9成的企業主認為自己的企業具有明確的企業價值,但從員工的觀點來看,卻遠遠低於這個比例。


這裡面隱藏著一個主要的問題:

中小企業的企業主認為的企業價值觀,是不是只存在於自己的腦袋中,壓根沒有傳遞到幹部及員工的心中,更不要談認同企業價值觀

而當重新定義企業價值觀之後,下一步才能一步一步讓員工逐步「認同」企業價值。


如果我們觀察部分知名企業,我們會發現,相較於中小企業近似「口號般」的企業價值觀(敬業、服務、專業…),大企業的企業價值觀較具體,也比較好懂。


例如:聯合利華的企業價值觀是

「以最高企業行為標準對待與我們合作的每個人、我們所接觸的社區、以及我們所影響的環境。」

同時提出明確清晰的目標來告訴員工,如何實現企業價值觀:

1. 幫助超過 10 億人增進健康與衛生品質; 
2. 使產品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減少一半; 
3. 實現農業原料 100% 永續採購,並幫助我們價值鏈中的人們改善生計

企業價值觀,不僅要明確、清晰,還要被良好地溝通到企業中的每個部門。除此之外,企業價值觀,還要能轉換成可執行而且具有具體計劃的願景目標。


品牌並非「非1則0」的是非題:品牌架構的概念引進


多數的中小企業,除了一項主要的業務之外,常常為了企業的生存,會利用本身的技術、知識,去尋找更多的潛在商機。


只是在缺乏品牌管理概念的情況下,更多時候,這些從本業拓展出去的機會,容易偏離我們剛剛提到的「企業價值觀」,因為這些是「你能做的」,而不是「你想做的」。


「品牌架構(brand architecture)」的概念,我們認為正是值得中小企業採用的品牌管理概念。

利用品牌架構的概念,將「你能做的」串連到「你想做的」

我們在從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系列叢書,談產品與品牌核心的關係一文中提到,所有子品牌的延伸都應該與母品牌的核心目標有所串連。

也正因為所有的延伸業務(子品牌)都串連到品牌核心目標,也就是企業價值觀,所以即便企業延伸到看似本業以外的領域,依舊不影響我們在上一段提到的,「逐步培養企業價值認同度」。


我們在本系列的第一篇中提到,新創應該只用30%的時間想品牌,剩餘的70%用來建立健全的獲利模式。


對於中小企業,我們認為品牌經營與企業運營應該各佔50%。

50%思考透過品牌建立員工對於企業價值觀的認同; 
50%用來精進本業或延伸業務

 

本文前面提到中小企業普遍的三個問題:員工高齡化、世代差異、企業主影響力,都能夠藉由著力於「品牌深化」來得以改善。

透過明確的企業價值觀,吸引具有相同信念的人加入團隊; 
透過可執行的願景藍圖,來彌補世代間在觀念、經驗、期待上的不同;
最後,藉由逐步培養企業價值認同,將中小企業從「個人特質驅動」轉變成「企業價值驅動」

對於中小企業而言,品牌影響力更像中小企業用來衡量「做與不做」的度量尺。它幫助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或是延伸業務範圍以求更多盈利的時候,判斷適不適合以及符不符合企業價值觀。


同樣的,對於中小企業的員工而言,企業的價值觀則是他們用來判斷是否與個人價值觀相符合的依據。


一旦中小企業沒有明確的企業價值觀,那麼員工能夠判斷的,就只剩下薪資福利而已。

 

#品牌企業 #中小企業 #品牌深化 #企業價值觀 #個人特質驅動 #企業價值驅動 #世代差異 #願景藍圖

75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